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说:“中国人的温情,大半在家庭伦理里,尤其是隔代亲,那是藏在岁月里的软,是揉在日子里的暖。”
每次看到这句话,我都忍不住想起身边那些被姥姥姥爷养大的朋友。
他们身上好像总带着一种特别的气质,不是刻意装出来的,而是从小在姥姥姥爷的疼爱里泡出来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里,都藏着老人家的影子。
可能有人会说,不都是长辈带大的吗?有什么不一样?
但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姥姥姥爷带大的孩子,身上这几个特点特别明显,有的让人觉得温暖,有的让人忍不住心疼,尤其是第1点,好多人一听就会想起自己的姥姥姥爷,眼眶不自觉就热了。
一、对“旧东西”特别念旧,姥姥姥爷给的小物件,哪怕破了旧了也舍不得扔,这点最让人落泪
展开剩余78%老话说“睹物思人”,被姥姥姥爷养大的孩子,对这句话的体会可能比谁都深。
他们的抽屉里,总藏着一些别人眼里“没用”的旧东西:可能是小时候姥姥织的歪歪扭扭的毛衣,袖口都磨破了,却还叠得整整齐齐;可能是姥爷当年用木头做的小玩具车,轮子都掉了一个,却还舍不得丢;甚至可能是姥姥姥爷给的第一个红包,钱早就花了,红包纸却一直留着。
不是他们小气,也不是喜欢囤旧物,而是这些东西里都藏着回忆。
看到那件旧毛衣,就会想起冬天里姥姥坐在灯下,一针一线织毛衣的样子,还会时不时把线团凑到眼前,生怕织错了针;看到那个小玩具车,就会想起姥爷蹲在院子里,拿着刨子、锤子忙活的背影,做好后还会笑着说“给咱娃玩,结实着呢”。
这些旧物件,早就不是普通的东西了,是姥姥姥爷的爱变的“小念想”,哪怕人不在身边,看到这些东西,就像还能感受到他们的温度,所以再旧再破,也舍不得扔——这份念旧,藏的全是没说出口的想念,让人一看就忍不住鼻子发酸。
二、特别懂“体谅”,见不得长辈辛苦,哪怕自己受点委屈,也想多帮衬一把,这点特别让人暖心
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其实被姥姥姥爷养大的孩子,哪怕家里条件不差,也早早就学会了“体谅”。
他们小时候就知道,姥姥买菜会跟小贩砍半天价,不是抠门,是想多省点钱给他们买零食;姥爷会把好吃的菜都夹到他们碗里,自己却总吃咸菜,不是不爱吃肉,是想把好的都留给他们。
所以他们从小就懂事,不会像别的孩子那样哭闹着要玩具、要零食;看到姥姥做家务累得直捶腰,会主动跑过去帮忙擦桌子、扫地;看到姥爷感冒了,会学着大人的样子,给姥爷倒热水、拿药片。
长大后更是这样,工作了第一个月工资,会先想着给姥姥姥爷买衣服、买补品;放假回家,不会总抱着手机玩,而是帮着姥姥做饭、陪姥爷聊天。
他们总说“姥姥姥爷不容易,我得多疼疼他们”,这份体谅不是装出来的,是从小在爱里耳濡目染的,让人看着就觉得温暖。
三、对“家常味”特别执着,外面的山珍海味再香,也不如姥姥姥爷做的一碗家常菜,这点藏着最深的牵挂
老话说“民以食为天”,对被姥姥姥爷养大的孩子来说,“天”就是姥姥姥爷做的那口家常味。
可能是姥姥腌的酸豆角,配着白粥就能吃两大碗;可能是姥爷炖的排骨汤,肉烂汤浓,每次都能喝好几碗;也可能是最简单的西红柿炒鸡蛋,姥姥做的就是比外面的香,因为她知道孩子爱吃溏心蛋,会特意多炒一会儿。
长大后他们去了外地,吃遍了外面的大餐,火锅、烤肉、西餐都尝过,可最想念的还是那口家常味。
每次放假回家,第一句话准是“姥姥,我想吃你做的酸豆角”“姥爷,咱们今晚炖排骨吧”;甚至会学着姥姥姥爷的样子,自己在家琢磨着做,可不管怎么学,都做不出一模一样的味道——不是调料不对,是少了姥姥姥爷的那份心意。
他们总说“外面的菜再好吃,也没家里的香”,其实不是菜香,是那口菜里藏着姥姥姥爷的爱,藏着家的味道,不管走多远,这份对家常味的执着,都是对家最深的牵挂。
被姥姥姥爷养大的孩子,其实都是“被爱喂大”的孩子。
那些藏在他们身上的念旧、体谅和对家常味的执着,不是天生的,是姥姥姥爷用一天天的陪伴、一口口的饭菜、一句句的叮嘱,慢慢刻在他们骨子里的。
哪怕后来他们长大了,离开了家,这些特点也不会消失,因为那是姥姥姥爷给他们的最珍贵的礼物——这份礼物,叫“被人全心全意爱着的底气”,一辈子都用不完。
发布于:山东省可靠配资网,756金融网,我要配资网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