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元霸权的黄昏里,中国下了一盘百年大棋
站在上海陆家嘴环球金融中心的落地窗前,指尖划过实时跳动的全球汇率屏——纽约华尔街的铜牛雕像前依旧人潮涌动,但纳斯达克指数的波动里多了几分仓皇;
伦敦金融城的百年交易厅灯火通明,可英镑兑人民币的汇率曲线正悄然向中国倾斜。
这场没有硝烟的全球金融博弈,早已越过洲际线,在每一笔跨境结算、每一份债券认购、每一个基建工地上悄然落子。
直到看清中债热销、石油人民币结算激增的连贯棋局,才真正读懂“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内涵——美元那把横亘全球金融咽喉数十年的霸权镰刀,正被中国一套精准落地的“组合拳”缓缓卸下,而这一切的破局点,就藏在那些曾被忽视的债券认购书与基建项目蓝图里。
## 美元霸权的根基:曾经牢不可破的“三板斧”
美元能在全球横行70余年,核心靠的是三套环环相扣的“霸权闭环”,每一环都攥着全球经济的命脉。第一环是**结算霸权**:2024年全球贸易结算中,美元占比仍达58%,小到东南亚的水果出口,大到欧洲的汽车贸易,几乎都绕不开美元清算;第二环是**定价霸权**:WTI原油期货、伦敦金属交易所的铜铝、全球芯片贸易的定价体系,全以美元为锚,沙特卖石油、巴西卖铁矿、台积电卖芯片,赚的必须是美元;第三环是**储备霸权**:各国央行外汇储备中,美元占比常年稳定在60%左右,日本外汇储备里美元占比62%,欧盟达55%,就连印度这样的新兴国家,美元储备也占近60%。
这三套霸权的核心,是1975年美国与沙特敲定的“石油美元”闭环——当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秘密访沙,签下“军事保护换石油美元结算”的协议:沙特承诺所有石油出口只用美元结算,赚来的美元再反手购买美国国债,为美国财政输血。
这套“卖石油赚美元买美债”的循环,让美国得以靠印钱收割全球: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联储量化宽松印出4万亿美元,全球通胀买单;2020年疫情期间,又狂印5万亿美元,直接导致新兴国家货币贬值、债务承压。巅峰时,沙特持有的美债规模超1200亿美元,中东产油国合计持有美债超4000亿美元,成为美债的“铁杆买家”。
可这套闭环在2020年后彻底松动。美国联邦政府债务飙至38万亿美元,相当于GDP的135%,2024年财政赤字率达6.2%,创冷战后新高;美联储为抗通胀激进加息,10年期美债收益率从2020年的1.5%飙升至2024年的4.8%,导致持有美债的国家集体亏损——沙特2023年用70%的石油收入买美债,全年实际购买力缩水12%,浮亏超150亿美元;日本持有的1.1万亿美元美债,2023年亏损超800亿美元。“跟着美元混,迟早被榨干”,越来越多资源国幡然醒悟,而中国恰好递上了一套“不依附、可持续”的替代方案。
## 破局第一步:中债崛起,抢下“无风险资产”话语权
全球资本历来需要“安全港”,过去美债是唯一选项,如今中债正凭硬实力分流资金。2024年3月,沙特发行50亿美元主权美元债,期限5年,票面利率4.2%——仅比同期美债低0.1个百分点,却引来全球1350亿美元资金疯抢,超额认购27倍,欧洲养老金占30%,亚洲主权基金占40%,不少机构甚至放弃部分美债额度转投沙特债;2025年1月,香港特区发行40亿美元主权债,分3年、5年、10年期,利率分别为3.8%、4.0%、4.3%,认购资金飙至1182亿美元,创下全球美元债认购规模纪录,阿布扎比投资局、挪威主权基金等“大佬”直接顶格下单,下单峰值时每秒有10亿美元资金涌入。
这不是偶然,而是中债信用认可度的质变。如今国际资本已将中债视为与美债同等级的“无风险资产”:中债在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中的权重升至3.2%,带来每年超200亿美元被动资金流入,先锋领航、贝莱德等全球资管巨头,2024年增持中债规模均超100亿美元;中债日均成交额达1500亿美元,换手率高达6.5次,远超美债的3.2次,成为全球流动性最好的债券之一。更关键的是中债的“稳健性”——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稳定在3.0%左右,远低于美债的4.8%,且中国政府负债率76%,远低于美国的135%,3.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足以覆盖2.5万亿美元外债,这种“低风险+稳收益”的组合,让全球资本用脚投票:2024年新增主权基金1.2万亿美元中,中债占比22%,首次超过美债的18%,挪威主权基金更是减持500亿美元美债,增持320亿美元中债,将中债持仓从100亿美元提升至420亿美元。
## 破局第二步:截胡石油美元,让人民币“接住”资源红利
如果说中债是撬松美元霸权的“支点”,那石油人民币结算就是直击核心的“重拳”。2024年,沙特公共投资基金拿出300亿美元,以未来5年石油出口收入的10%为抵押,认购中国发行的美元债,这些资金随即投入中沙合作的跨境铁路、NEOM新城港口项目——NEOM新城总投资5000亿美元,中国承建的跨境铁路(沙特至约旦段)时速350公里,采用中国CR400型动车组和CTCS-3信号系统,工期5年,建成后将成为中东物流枢纽;新城配套的工业港,全部采用中国港口设备和运营标准,未来港口服务费、物流费将统一用人民币结算。
这种“石油收入中债基建人民币结算”的闭环,正在分流石油美元的核心流量。2024年中沙贸易中,人民币结算占比达28%,较2020年的5%暴涨23个百分点,仅石油贸易的人民币结算额就从2020年的200亿元飙升至1800亿元;沙特还与中国签署500亿美元货币互换协议,加入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成为人民币跨境使用的“中东支点”。不止沙特,巴西淡水河谷2024年出口中国的铁矿石,人民币结算占比达35%,金额超1200亿元;俄罗斯石油出口中国,人民币结算占比已达70%,全球资源贸易的“人民币结算圈”正快速扩大。
更妙的是“以美元反制美元”的巧劲:中国吸收的石油美元,没有像沙特那样被动买美债,而是投向能产生长期收益的基建项目,这些项目建成后产生的服务费、贸易额,又以人民币结算回流——相当于让美元“流进来”变成基建资产,“流出去”变成人民币结算量,美元不知不觉成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弹药”。2024年,中国美元债发行量虽仅占美债的1/10,但凭借高流动性和稳健收益,吸引中东主权基金狂买1200亿美元,其中阿布扎比投资局买400亿,沙特公共投资基金买500亿,卡塔尔投资局买300亿,石油美元的核心流量,正悄悄流向人民币资产池。
## 隐藏杀招:稀土牵制,为金融破局争取时间
中国的破局棋里,还藏着一张“稀土牌”,成为牵制美国的关键。稀土是高端制造业的“维生素”,美国F-35战机的发动机涡轮、航电系统,每架需消耗1.5吨稀土;特斯拉电动车的电池、苹果手机的芯片,都离不开稀土材料。2024年,中国出台稀土出口管制政策,将镝、铽等关键稀土品类的出口配额减少20%,直接导致美国洛马公司F-35战机的稀土采购成本上涨18%,2024年F-35订单延迟交付,损失超12亿美元;美国稀土企业MP Materials因原料短缺,被迫减产30%,股价暴跌25%。
这张牌看似是产业牵制,实则为金融破局争取了关键时间。美国原本想靠加息收割新兴市场、巩固美元霸权,却因稀土短缺陷入“制造业通胀+债务压力”的两难:加息会让美债发行成本飙升,2025年美国到期国债达7.2万亿美元,利息支出将占财政预算的22%,一旦加息至5.5%,债务违约风险陡增;降息又会导致美元贬值,进口通胀上涨3%以上。而中国借稀土管制的窗口期,加速推进中债国际化和人民币结算,等美国缓过神时,全球资本流向早已悄然转向——2024年,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覆盖109个国家,处理金额突破200万亿元,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从2000年的0.5%升至4.9%,巴西、俄罗斯等国的人民币储备占比已达8%、15%。
## 格局碾压:比马歇尔计划更高维的“共赢棋局”
中国的破局思路,比当年美国的马歇尔计划高了不止一个维度。1948年,美国推出马歇尔计划,给欧洲130亿美元援助(相当于2024年1800亿美元),却附加了苛刻政治条件:欧洲国家必须加入北约、开放市场给美国,最终导致欧洲陷入债务依赖——1950年代,英国外储中美元占比达70%,还债压力让英国不得不放弃英镑区;而中国的合作从不附加政治条件,只要求项目采用中国技术标准:沙特铁路用中国高铁技术,印尼雅万高铁用中国运维标准,埃及新行政首都轻轨用中国信号系统,中国则通过持股项目(如沙特铁路持股30%)获得长期收益,内部收益率达15%,远超马歇尔计划的6%。
这种“技术+资本+基建”的输出模式,形成了“商品+货币+技术”的铁三角:中国用高铁、5G、港口技术换资源国的市场与资源,资源国用人民币结算贸易,再用人民币买中债或参与基建,形成可持续的共赢循环。对比之下,美国的“霸权模式”早已失衡:2024年,美债换手率持续走低,境外持有美债占比从巅峰时的34%降至28%;而中国美元债换手率达6.5次,成为全球资金新枢纽,就连美国盟友日本,2024年也增持150亿美元中债,悄悄分散风险。
## 挑战与底气:软肋仍在,但大趋势不可逆
当然,中国的棋局并非毫无软肋。地方城投债规模达65万亿元,部分省份城投债违约率虽仅0.8%,但需警惕局部风险扩散;境外持有中债占比仅4.5%(约3万亿人民币),虽增速快但基数低,需防范资本大进大出;美国仍可能联合盟友制裁中资银行使用SWIFT,七国集团还在卡芯片、高端设备的脖子,试图遏制中国技术输出。
但这些都挡不住大趋势的演进:美国的债务陷阱已无解,2025年利息支出将拖垮财政;而中国有3.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压舱石”,有5G(华为5G基站全球占比60%)、高铁(运营里程4.5万公里,全球占比70%)等技术底牌,有140多个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合作的基础。当沙特石油、巴西铁矿石、俄罗斯天然气都开始用人民币计价,当中债收益率成为全球资产定价的“参考锚”,当CIPS覆盖范围追上SWIFT,美元霸权的崩塌将比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更彻底——当年美元只是与黄金脱钩,如今美元正在失去贸易结算、资源定价、资本储备的三重核心地位。
站在陆家嘴的夜色里,看着远处张江科学城的灯火与黄浦江上的货轮交织,忽然明白:这场金融博弈从来不是中国的“单方面崛起”,而是全球秩序向多极化演进的必然。美元霸权的黄昏里,中国下的不是“零和棋”,而是“共赢棋”——不搞霸权收割,不附加政治条件,只用技术、资本、基建搭建起新的全球合作框架。当越来越多国家挣脱美元枷锁,当人民币成为全球贸易的“新选项”,当中债成为资本的“安全港”,一个更公平、更多元的全球金融新时代,正在棋局落子间缓缓登场。
可靠配资网,756金融网,我要配资网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