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普及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学普及工作,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为我国科普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按照总书记的指引,深刻把握科普工作的战略价值,深刻理解做好科普工作是筑牢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社会根基、以科技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加强科普工作的深层价值与战略意义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科学技术已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要素。科普工作作为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途径,日益影响着国家的创造力和软实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加强科普工作是提升科学素养的重要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当前,我国正处于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科学精神、科学知识和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常态化精准化开展好科普工作,能够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包括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识,并具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热爱科学、运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为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提供优质土壤环境。
加强科普工作是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保障。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节奏加快,各类复杂问题和新现象不断涌现,许多公共话题都与科学知识相关,都需要借助科学常识才能更好地明辨是非,更好地避免人云亦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着力推进社会治理系统化、科学化、智能化、法治化”。高质量科普能够帮助社会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对虚假信息的辨别能力和抵制能力,有效提升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助力推动社会治理科学化。
加强科普工作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科创资源最密集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事业蓬勃发展,但科普能力与湾区人民对科普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相比仍有提升空间。人民群众对科学知识的需求日益增长,也推动着科普工作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优质的科普供给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帮助公众运用科学改善生活质量、提升生活品味,更好地适应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会变革。让科学普及覆盖各个年龄阶段、各个社会群体,让每个人都能共享科技发展成果,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体现。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我们要充分认识科普工作的时代价值,把科普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中,大力加强科普能力建设,以高质量科普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充分认识科普工作的瓶颈与现实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普事业,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科普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科普能力不断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持续提升。但也要充分认识到科普工作面临的瓶颈与现实挑战,在以高质量科普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要着力打通这些瓶颈,解决好这些困难挑战,不断提升科普工作的效能。
要着力解决好科普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我国是国土与人口大国,地区间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水平差别大。对于科普资源分布而言,亦是如此。当前,从我国科普资源分布上看,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城市与农村之间差距较大,优质科普资源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部分偏远农村地区科普设施匮乏,科普活动开展频次低,难以有效满足对科普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平衡,就要努力去解决,止于至善。”这也要求我们下大力气优化好科普资源配置,让科普资源在城乡、区域间实现均衡流动。对于广东而言,可以充分发挥粤港澳三地科普资源的优势,以“百千万工程”实施为契机,推动优质科普资源下沉粤东西北乡村地区,发挥好科普赋能“百千万工程”重要作用。
要着力解决好科普内容供需之间不配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及“精准思维”,多次教我们要学会听民声。开展好科普工作,在内容供给上就要学会听民声,真正找准人民群众的科普需求,要聚焦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健康、环保、人工智能等热点领域,供给有针对性、实用性强的优质科普内容。通过解决好科普内容专业性过强、趣味性不足的问题,有效吸引公众参与;通过精准把握不同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群体的科普需求,分众化、精准化供给科普内容。
以科技现代化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就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精准施策,不断创新科普理念与实践,通过解决好科普工作中面临的困难挑战,让科学之光更广泛地照亮社会各个角落。
推动科普事业发展要多措并举综合施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坚持系统观念”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之一,这也为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指明了方向和思路。多措并举强化科普事业发展,要坚持系统观念,从机制完善、内容创新、队伍建设等多维度协同发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发挥出科普赋能作用。
强化政策引领与制度保障。制度是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推动科普事业发展,要发挥出政策的引领和保障作用。要进一步完善科普法律法规体系,细化科普税收优惠、科普成果认定等配套政策;要鼓励科研机构开放实验室、科研设施等资源供公众参观体验,支持偏远地区建设科普基础设施,开展常态化科普活动;要健全科普人才培养、引进、激励机制,支持高校开设科普相关专业和课程,加强科普志愿者专业化培训,培养复合型科普人才。
推动科普资源整合与共享。资源整合和共享是推动事业向前发展的重要引擎。推动科普事业发展,要积极推动科普资源整合与贡献。要针对科普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的现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科普工作的扶持力度;要进一步打造跨部门、跨区域科普资源共享平台,高效配置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媒体资源,实现科普资源有效利用;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科普工作。
提升科普内容品质和成效。干事创业要看成效,推动科普事业发展,既要关注科普内容的品质,更要关注科普开展的成效。要深入开展公众科普需求调研,精准把握不同群体的科普需求特点,推出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的科普内容;要加强科普内容创作创新,鼓励创作一批兼具科学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的优质科普作品,增强科普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结合时代热点和需求,围绕健康中国、双碳目标、人工智能发展等,组织专家学者开展系列科普活动,提供权威、及时的科普知识。
科学普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需要全社会共同推动。面向未来,我们要持续提升科普内容品质、优化资源配置、创新传播方式,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推进科普工作,着力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科普格局,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筑牢社会根基,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中国科普研究所付文婷、邹贞;南方日报、南方+ 记者徐勉)
可靠配资网,756金融网,我要配资网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