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重庆开州(原开县)地处渝东北秦巴山区与三峡库区交汇带,气候温润,地形复杂,自古便是川东重要的药材产区。其药材种植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素有"川东药库"之称 。开州药材文化源远流长,不仅承载着当地人民的生计方式,更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从汉唐时期的野生采集,到明清时期的规模化种植,再到现代的产业化经营,开州药材经历了从自然馈赠到人工培育、从地方特产到全国名品的历史演变过程 。
本文旨在系统梳理开州药材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脉络,全面展现其在种植历史、加工技术、贸易网络、医药应用等方面的变思考,不仅能够揭示当地独特的药材文化,还能为当代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文化支撑,助力开州从"药材大区"向"产业强区"跨越 。
二、开州地理环境与药材资源概况
2.1 自然地理条件
开州位于东经108°、北纬31°之间,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年降水量1200-1400毫米 。境内地形复杂,七山一水二分田,海拔差异显著(200-2600米),形成了明显的垂直气候带,为多种药材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
展开剩余97%开州的地理环境可分为三个主要区域:
1. 低山丘陵区(海拔200-800米):主产杜仲、黄柏、厚朴等木本药材 。
2. 中山地带(800-1500米):黄连、天麻、木香的核心产区 。
3. 高山区域(1500米以上):野生贝母、党参等名贵中药材的分布区 。
清代《开县志》记载:"山多药材,民采之以为业",生动印证了自然环境对开州药材经济的塑造作用 。
2.2 药材资源种类
开州药材资源丰富多样,境内拥有木香、玄胡、厚朴、黄连、杜仲、枳壳、黄柏等各类中草药181个品种 。据统计,开州现有常规药材品种180余个,常年产药品种30余个,形成了以木香、黄连、玄胡等草本药材为主,杜仲、厚朴、黄柏等木本药材为辅的多元化药材资源体系。
开州的特色道地药材主要包括:
1. 木香:开州木香产量约占全国40%,仅泉秀村贡献率就达25%,成为知名药企的直供基地 。2016年"开县木香"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2020年纳入"渝东北中药材产业集群" 。
2. 黄连:开州黄连自宋代就被列为贡品,是开州最具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药材之一 。2024年,"开州北岸连"获中国质量标准中心道地药材认证 。
3. 玄胡:"开州玄胡"获得生态产品认证,是开州近年来重点发展的优势药材特色品牌。
4. 杜仲:开州传统药材,至今仍有广泛种植,其树皮可入药,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的功效 。
5. 厚朴:开州厚朴品质优良,被称为"川朴",古代商贩沿长江运至汉口销售 。
这些丰富的药材资源为开州药材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当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三、开州药材种植历史变迁
3.1 汉唐至宋元:药材产业的肇始期
开州中药材种植历史可追溯至唐代,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开州土贡:蜡、漆、药实。"这是开州药材进贡的最早官方记载,其中"药实"指的是当地特色药材 。公元816年,被贬开州的唐代宰相韦处厚曾采撷当地车前草治愈友人张籍眼疾,张籍作《答开州韦使君寄车前子》诗答谢,这一典故使开州药材首次载入史册 。
秦汉时期,开州属巴郡朐忍县,当地土著賨人已开始利用野生黄连、乌头等药材治病,部分药材通过秦巴古道北运长安 。唐宋时期,开州隶属夔州路,随着长江水道的兴盛,药材贸易日益活跃。北宋《证类本草》提及"开州黄连",表明其已纳入全国性药材市场 。
《元丰九域志》(北宋·王存)记载:"开州,下,盛山郡……土贡:黄连二十斤。"这明确表明开州在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已以黄连为贡品,证明其人工种植至少始于11世纪 。这一时期,开州药材主要以野生采集和小规模人工种植为主,尚未形成规模化产业。
3.2 明清时期:药材产业的兴盛期
明清时期是开州药材产业的兴盛期。明正德《夔州府志》列"开县贡黄连二十斤",成为皇室御药来源 。嘉靖年间,湖广移民引入黄连人工栽培技术,形成"搭棚遮阴"法,大大提高了黄连的产量和质量 。
清嘉靖《夔州府志》(1562年)记载:"开县温泉里民,依山架棚,栽连为业,利倍稼穑。"这是首次记录开县"搭棚栽植黄连"技术,且形成专业化生产 。清乾隆《开县志》(1759年)物产卷记载:"药之属:黄连、厚朴、杜仲、木香,温泉、大进二里为盛。"风俗卷记载:"药农春分祭药王于山,以祈丰年。"这些记载表明,清代开州已出现规模化种植,药农开始形成专业的种植群体 。
乾隆年间,开县黄连种植面积达千亩,药农组建"药帮"规范交易 。贸易网络方面,药材经小江运至万县(今万州),转销汉口、苏州。光绪《开县乡土志》记载:"岁出黄连万余斤,木香五千斤,行销楚豫" 。清地契文书(如重庆档案馆藏"光绪十七年温泉镇药山地契")证明,开州清代种植药材已出现土地产权流转模式,反映了药材经济的商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
这一时期,开州药材种植逐渐形成了区域特色,如温泉、大进二里成为主要产区,药农也形成了独特的生产习俗和信仰文化,如"药帮"的"三不采"规约(未成熟不采、留种不采、幼苗不采),体现了开州先民早期的生态保护意识 。
3.3 民国至20世纪末:药材产业的转型期
民国时期,开州药材产业进入转型期。光绪《开县乡土志》(1906年)商务篇记载:"黄连岁产约三万斤,由药商运至万县,转售汉口、广州;当归、党参、茯苓通过'川陕古道'和'长江水道'被销往全国,甚至出口至东南亚。"这表明清代至民国时期,开州木香、黄精等药材通过商帮贸易走向全国及东南亚 。
万县海关报告(1917年)英文档案记载:"Kaihsien(开县)出口药材以Coptis(黄连)、Aucklandia(木香)为主,年经万县港输出值银元5.6万两。"这证明清代至民国时期,开州木香、黄连等优质药材已开始销往国外 。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四川经济调查·开县篇》统计:"全县药材种植户1,287户,黄连面积2,100亩,年产4.8万斤。"(重庆市档案馆藏) 。1929年《开县政务志》统计,全县药材年产值占农业总收入12%,大进、满月等乡出现专营药商 。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至1980年为集体化时期。1953年《川东行署药材生产计划》指令:"开县为重点黄连基地,1954年扩种至3,500亩,统购价每斤1.2元。"(四川省档案馆藏) 。集体化时期(1950-1970),公社建立药材种植场,但统购统销政策抑制了药农的生产积极性 。
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制推动了药材种植的复苏。1985年开县被列为四川省黄连生产基地 。《开县农业区划报告》(1985年)数据显示:"全县药材种植面积12万亩,其中黄连6,800亩,木香3.2万亩,淹没区需迁移药农1,042户。" 。这一时期,开州药材产业逐渐恢复活力,但仍面临种植技术落后、市场渠道不畅等问题。
3.4 21世纪至今:药材产业的现代化期
21世纪以来,开州药材产业进入现代化发展阶段。2010年推广GAP(良好农业规范)种植,建成黄连标准化基地3万亩,年产干黄连800吨(占全国15%) 。2007年,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开县木香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保护范围为大进、关面、满月等15个乡镇 。
2016年,"开县木香"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2020年纳入"渝东北中药材产业集群" 。2024年,"开州北岸连"获中国质量标准中心道地药材认证,"开州玄胡"和"开州枳壳"获得生态产品认证 。这些认证大大提升了开州药材的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在产业规模方面,通过数十年发展,开州木香种植面积超5万亩,年产1.2万吨,产量占全国七成,品牌价值达20亿元。50亿金融活水"浇灌"50万亩药田,黄连、木香、玄胡、百部、枳壳、佛手、桔梗、黄精、药栀子、金丝皇菊、石菖蒲等"草药大家族"落户开州、长势喜人,全产业链年综合产值超60亿元。
开州区编制有机中药材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规划,出台道地药材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路径,构建以木香、黄连两大道地中药材为主导,桔梗、川党参、天麻三大药食同源药材为重点,玄胡、杜仲、黄精、银花等药材为补充的"2+3+N"的特色优势药材种群,着力在"种、加、销、产、学、研、养、旅"的中药材产业集群发展上下功夫 。
值得一提的是,开州关面乡泉秀村被誉为"中国木香第一村"。2018年,泉秀村的木香种植面积已近两万亩,产销量达到了900吨,占全国木香产销量的三分之一,全村木香销售收入900余万元 。2025年,泉秀村与北京同仁堂达成协议,共建2000亩仿野生有机木香基地,约定了保底收购价,500亩核心区还能拿到有机认证补贴,让药农吃下"定心丸" 。
四、开州药材加工技术演变
4.1 传统加工技术
开州药材的传统加工技术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是开州药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药材有其独特的加工方法,这些方法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形成了开州特有的药材加工技艺。
黄连加工:开州黄连的传统加工方法主要包括采收、清洗、干燥等步骤。黄连采收后,需洗净泥土,除去须根,然后进行干燥。传统的干燥方法有晒干和烘干两种。晒干是将黄连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自然晾干;烘干则是用柴火或炭火慢慢烘干,温度控制在40-60℃之间,以保持黄连的品质 。
木香加工:开州木香的传统加工方法相对简单。采收后的木香需除去杂质,洗净泥土,然后直接晒干或烘干。传统的烘干方法是用柴火或炭火烘烤,温度控制在50-70℃之间,直至木香完全干燥 。泉秀村的木香采收后,农户会在小作坊进行初步加工,然后直接向制药厂、饮片厂销售 。
杜仲加工:杜仲的传统加工方法主要是采收和干燥。杜仲一般在4-6月采收,此时树皮内养分含量高,树液丰富。采收时,先将杜仲树皮剥下,刮去粗皮,然后进行"发汗"处理。"发汗"是将杜仲皮堆放在一起,用麻袋或棉被覆盖,使其内部发热,促进成分转化。经过"发汗"处理后,再将杜仲皮卷成筒状,用竹篾扎紧,晒干或烘干 。
厚朴加工:厚朴的传统加工方法较为复杂。定植20年以上的厚朴才能剥皮,一般在4-8月生长旺盛时进行。采收后,厚朴皮先用沸水烫软,然后直立放在屋内或木桶内,覆盖棉絮、麻袋等使之发汗,待皮内侧或横断面都变成紫褐色或棕褐色,并呈油润光泽时,将皮卷成筒状,用竹蔑扎紧,暴晒至干即成 。如需收花,则于花将开放时采收花蕾,先蒸10多分钟,取出铺开晒干或烘干 。
天麻加工:天麻的传统加工方法包括采收、清洗、蒸制和干燥。天麻采收后,需洗净泥土,然后用沸水煮或蒸至透心,取出晒干或烘干。传统上,开县一字梁挖药人周老头的炮制方法简单:天麻洗干净后,先在煮竹笋的水中烫一会儿,再放进米汤里浸泡"抽一杆叶子烟"的时间,不切片也不破开,直接在太阳底下晒干。或者用麻绳串起,挂到火塘的"梭担钩"上炕干 。
这些传统加工技术凝聚了开州药农的智慧和经验,是开州药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传统加工方法至今仍在使用,成为开州道地药材品质的重要保障。
4.2 现代加工技术创新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开州药材加工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升级,从传统的手工加工向机械化、标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木香加工技术创新:近年来,开州木香加工技术有了显著提升。2022年5月,七里坪通上了电和5G网络,以前的"柴烤房"逐渐被"电烤房"取代,大大提高了木香烘干的效率和质量 。2022年10月,一座集烘干、切片、贮藏于一体的初加工厂房拔地而起,两套机械设备已安装到位,实现了木香加工的标准化和规模化 。
在沭源中医药科技(重庆)有限公司等企业带动下,木香实现全株利用,根、茎、叶"变"出线香、米粉、浴包、香薰等10余种产品,涵盖食品、保健品领域 。开州木香还将从生态化、良种化、高值化、科技化等方面努力,开展原生态种植,轻简化栽培;并运用现代技术,选育优质高产的新品种,实现木香加工的标准化,助力木香产业提档升级 。
黄连加工技术创新:开州黄连的现代加工技术主要体现在标准化生产和精深加工方面。2010年推广GAP种植,建成黄连标准化基地3万亩,年产干黄连800吨(占全国15%) 。黄连的精深加工产品包括黄连片、黄连粉、黄连提取物等,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
杜仲加工技术创新:开州杜仲的现代加工技术主要包括炮制方法的改进和新产品的开发。传统的杜仲炮制方法主要有盐杜仲和杜仲炭两种,现代加工技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优化。例如,采用低温烘焙技术代替传统的炒制方法,保留了杜仲的有效成分,提高了杜仲的药用价值 。
此外,杜仲的现代加工还开发了多种新产品,如杜仲茶、杜仲酒、杜仲保健品等。杜仲茶的制作过程包括刮去糙皮、盐水炒制、烘干等步骤,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的功效 。杜仲酒则是将杜仲浸泡在米酒中,浸泡7天即可饮用,适用于久坐或劳累引起的腰背酸痛 。
中药材精深加工产业园:开州还建立了中药材精深加工产业园,推动药材加工的规模化和产业化。例如,紫水乡建成了13000余亩标准化生产基地,企业自筹500余万元打造精深加工产业园,配置现代化流水生产线5条、加工车间2000平方米、冷链仓储500立方米;合作研发"即食类、发酵类、腌制类、淀粉类"等8大系列40多个产品入市;在城区开设农产品电商超市门店,线上线下选购、批发零售配送进一步拓宽市场通道 。
这些现代加工技术的创新,不仅提高了开州药材的加工效率和质量,还延伸了产业链,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为开州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4.3 加工标准与质量控制
随着开州药材产业的发展,加工标准与质量控制也日益受到重视。通过建立健全的加工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开州药材的品质得到了有效保障,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
标准化生产:2011年,开州区开始探索标准化生产,力图培育出有标可循、质量可控的木香良种,形成完整的木香种植技术,从而有效解决技术瓶颈,真正形成产业化链条 。随即,木香种植在开州大地逐渐铺开,遍地开花,并建成全国首个木香良好农业规范(GAP)标准化基地 。
关面乡制定实施产业发展激励政策,探索运用产业托管、土地流转等方式,盘活土地8000余亩发展木香产业,73个分散产业地块实现连片发展。全乡新建产业公路15公里、产业便道32公里,34个100亩以上产业地实现通车。七里坪木香基地的产品生产、销售效率提升了70% 。
质量检测与认证:开州重视药材质量的检测与认证工作。泉秀村所产的木香,经万州食品药品检验所检测,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含量分别达到了8.6%和22.6%,远高于1.8%和12.6%的行业标准 。这一高含量的检测结果,为开州木香赢得了市场认可和声誉。
开州还积极推动药材的地理标志认证和生态产品认证。2016年"开县木香"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2020年纳入"渝东北中药材产业集群" 。2024年,"开州北岸连"获中国质量标准中心道地药材认证,"开州玄胡"和"开州枳壳"获得生态产品认证 。这些认证不仅是对开州药材品质的认可,也是开州药材走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的重要通行证。
质量控制体系:开州建立了完善的药材质量控制体系,从种植、采收、加工到销售的全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在种植环节,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严格控制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在采收环节,制定科学的采收标准,确保药材的成熟度和品质;在加工环节,建立严格的加工标准和工艺流程,确保加工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在销售环节,建立质量追溯系统,实现药材质量的全程可追溯 。
通过这些加工标准与质量控制措施,开州药材的品质得到了有效保障,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开州木香的品质赢得了国内外客商的好评,2012年,开州木香首次出口到印度 。这标志着开州药材已经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实现了从地方特产到国际商品的跨越。
五、开州药材贸易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5.1 古代贸易网络
开州药材的贸易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期,当地土著賨人已开始利用野生黄连、乌头等药材,并通过秦巴古道将部分药材北运长安 。唐宋时期,随着长江水道的兴盛,开州药材贸易日益活跃。北宋《证类本草》提及"开州黄连",表明其已纳入全国性药材市场 。
秦巴古道:秦巴古道是开州药材贸易的重要通道之一。秦巴古道自晋代开通以来,成为秦巴交往的主要通衢,是以茶盐贸易为主的经济动脉。开州作为秦巴古道上的重要节点,其药材通过这条古道运往陕西、甘肃等地。盐商们肩挑背驮,开辟了连接巴蜀、三秦、荆楚的"秦巴古道"(后世称"荔枝道"),不仅输送食盐,也促进了药材等商品的流通 。
长江水道:长江是开州药材外运的另一条重要通道。开州水路直接交通忠县哨棚嘴文化遗址,通过长江水道,开州药材可以便捷地运往汉口、苏州等长江中下游地区 。光绪《开县乡土志》(1906年)商务篇记载:"黄连岁产约三万斤,由药商运至万县,转售汉口、广州;当归、党参、茯苓通过'川陕古道'和'长江水道'被销往全国,甚至出口至东南亚。"
药帮组织:清代,开州药农组建"药帮"规范交易 。药帮是开州药材贸易的重要组织形式,负责协调药材的收购、运输和销售,制定交易规则和价格标准,保护药农和药商的利益。药帮的出现,标志着开州药材贸易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商业体系。
药市:开州旧时药市主要在临江市(今临江镇)。《四川通志》(清·嘉庆版)记载"开县药户,以黄连为业,商贾集于临江市(今临江镇),贩至汉口、苏州。"《夔州府物产》(清)载"开州药市,以临江镇为盛,四方商贾云集,黄连以'鹰爪连'为贵。" 。旧时开县临江镇每年秋季举办"药市",药农以背篓、箩筐装载药材交易,形成"药帮"行会,订价规约 。
贸易路线:开州药材的贸易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条是通过小江运至万县(今万州),再转销汉口、苏州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另一条是通过秦巴古道运往陕西、甘肃等地 。光绪《开县乡土志》载:"岁出黄连万余斤,木香五千斤,行销楚豫" ,表明开州药材已经形成了较为广泛的销售网络。
万县海关报告(1917年)英文档案载:"Kaihsien(开县)出口药材以Coptis(黄连)、Aucklandia(木香)为主,年经万县港输出值银元5.6万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这表明清代至民国时期,开州木香、黄连等优质药材已开始销往国外,初步形成了国际化的贸易网络。
5.2 近现代贸易变革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开州药材的贸易网络也经历了深刻变革。从传统的肩挑背驮到现代的物流运输,从区域性的小市场到全国性的大流通,开州药材贸易实现了质的飞跃。
交通条件改善: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开州开始大规模建设公路,改善交通条件。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开州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快车道,公路网络不断完善,大大提高了药材的运输效率和降低了运输成本 。
2008年年底,关面乡多方筹资,开始在悬崖峭壁上开凿"毛路"(意为机耕道),并在2016年年初实现通车 。"毛路"虽然陡,也经常塌方,但好歹车能上山了,木香下山方便,就能卖更多钱 。"毛路"通之前,药商都在山下等;路通后,药商都上山"抢"木香,等在山下根本收不到木香 。
近年来,开州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铁路方面,成达万高铁、渝西高铁加速建设,结束"手无寸铁"历史,融入全国高铁网,构建"3高4普2环线"铁路网络 。高速公路方面,开城、巫云开高速拓宽北向通道,形成"8射1环线"高速路网,实现万达开半小时通勤 。水运方面,开州港联动万州新田港、达州无水港,打造川渝东出智慧物流港,通江达海优势凸显 。航空方面,通用机场前期工作推进,链接周边枢纽,完善"水陆空"多式联运体系 。
贸易方式转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开州药材的贸易方式也发生了转变。从传统的集市贸易、药帮组织,逐步发展为现代的批发市场、电商平台等多元化的贸易渠道。
在泉秀村,村里成立了开州区木香种植专业合作社,实现了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以前我们背木香下山的时候,量不大,药商就会联合起来把价格压底,我们辛苦一年也赚不到啥子钱。"唐绍权说,如今,村民在合作社带领下抱团发展,合作社的收购价比市场价每斤还要高出1元左右 。
"已经有176户村民加入合作社。"合作社理事长谢国友介绍,就连周边青蒿村、关面村等村子也有不少贫困户以财政扶贫资金入股合作社。贫困户除了享有财政资金入股固定分红外,还享有统一销售利润分红、务工收入、生产资料扶持等收益 。
交易市场建设:为了提升药材贸易的规模和效率,开州积极推进中药材交易市场的建设。结合场镇能级提升行动,将中药材交易业态引入现有28个乡镇农贸市场中,构建"一点多用、一点多能"格局,支持建成江里片区铁桥亿世康中药材交易集散中心和东里片区满月瑞博中药材交易集散中心,引导长润药业将党参、天麻等中药材出口到日本和韩国 。
电商平台拓展: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商平台成为开州药材销售的新渠道。开州区商务委员会指导45家餐饮企业、食品加工企业开发即食药膳、预制菜品,携手电商平台、商超拓展销售渠道,线上线下融合 。2025年1-5月,药膳产品销售额已突破2.5亿元 。
出口贸易发展:开州药材的出口贸易也取得了显著成就。1965年开县供销社档案载:"为苏联出口木香47吨,规格要求根径≥2cm,无虫蛀。"(开州区商业局档案室) 。2012年,开州木香首次出口到印度 。近年来,长润药业将党参、天麻等中药材出口到日本和韩国 ,开州药材的国际市场不断拓展。
5.3 现代营销与品牌建设
在现代市场竞争中,品牌建设和营销推广对于开州药材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打造知名品牌,开州药材的市场认可度和附加值得到了显著提升。
品牌认证与荣誉:开州积极推动药材品牌的认证工作,通过获得地理标志认证、道地药材认证等方式,提升品牌的权威性和市场认可度。2007年,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开县木香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保护范围为大进、关面、满月等15个乡镇 。2016年"开县木香"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2020年纳入"渝东北中药材产业集群" 。2024年,"开州北岸连"获中国质量标准中心道地药材认证,"开州玄胡"和"开州枳壳"获得生态产品认证 。
"开县木香"是国家认证名特优新农产品,品牌价值超20亿;"雪宝山珍"畅销全国23个省(市);"开州北岸连"的学术"朋友圈"每年新增200+专家。这些品牌认证和荣誉,为开州药材的市场推广和销售奠定了坚实基础。
品牌营销活动:开州通过举办各类品牌营销活动,提升药材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24年11月29日,在2024·第四届三峡道地中药材交易博览会上,发布了开州中药材全产业链路径。预计到2029年,全区道地中药材全产业链产值将突破200亿元。
开州还积极与央视财经频道《消费主张》栏目合作,拍摄制作以"开州金厨"药膳产品为核心的专题节目,扩大开州药膳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开展"开州金厨•味觉开州"主题摄影展,其中将药膳产品作为重要宣传推介对象 。
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开州着力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推动药材产业的整体发展。在品种培育上,聚焦"4+4+N"特色优势品种,以木香、黄连等4大道地药材为主导,杜仲、黄柏等4种木本药材为重点,淫羊藿、川党参等区域特色药材为补充 。同时,实施百万亩秦巴药谷培育、百亿级中医药产业集群等"十大行动",并依托"中国厨师之乡"的优势,通过"开州金厨带精品"行动推动药膳产业化,目前已研发120余道药膳菜品,助力药膳产业综合年产值突破10亿元 。
产业链整合:开州积极推动药材产业链的整合,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大户+农户"的模式,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紫水乡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大户+农户"组成,集规模生产、精深加工、市场营销于一体的新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经营模式基本形成 。
在"联基地"方面,企业以资金、技术,村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和资金共同入股专业合作社,每一个专业合作社实行独立核算。加工企业以高出市场20%的价格收购基地农户原材料,并以收购价的10%支付合作社服务费 。
在"联加工"上,实行加工企业控股(45%),各专业合作社参股。加工增值利润的30%用作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30%用于基地和加工能力巩固提升,30%股东年终分红,10%二次返利给种植基地成员 。
"联市场"则是由营销团队按市场需求提出产品生产计划,加工团队负责组织加工生产,并以合理定价方式交付营销团队运营,市场终端可按5%-10%加价销售,获利部分主要解决营销团队运行 。
这种产业链整合模式,有效提高了开州药材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推动了药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六、开州药材的医药应用与文化传承
6.1 传统医药应用
开州药材在传统中医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丰富的药用价值为当地人民的健康保障做出了重要贡献。开州作为早期巫医文化的发源地,自古崇医重药,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 。
药用历史:开州药材的药用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东汉《神农本草经》记载的黄精、茯苓,在这里被山民与野味同炖,熬出最早的药膳清香。秦汉时期,开州属巴郡朐忍县,当地土著賨人已开始利用野生黄连、乌头等药材治病 。
唐代,被贬开州的宰相韦处厚曾采撷当地车前草治愈友人张籍眼疾,张籍作《答开州韦使君寄车前子》诗答谢:"开州午日车前子,作药人皆道有神。惭愧使君怜病眼,三千余里寄闲人。"这一典故使开州药材首次载入史册 。
药用功效:开州的各种药材具有不同的药用功效,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治疗。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木香具有行气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杜仲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功效;厚朴具有行气化湿、温中止痛、降逆平喘的功效;天麻具有平肝息风、祛风止痛的功效 。
《开县志》(清)记载"邑人好以药入馔",并记录了民间用天麻、杜仲等药材烹制食疗方。《三峡中药资源》开县章节提到,当地药膳常用葛根、鱼腥草等野生药材,适应潮湿气候下的养生需求 。
药膳文化:开州的药膳文化源远流长,将中药材与食材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东汉《神农本草经》记载,开州黄精、茯苓等药材已被当地山民用于药膳烹饪 。
开州人喜欢将药材融入日常饮食,形成了丰富的药膳传统。例如,杜仲茶为开州民间保健饮品,有"杜仲茶,天天喝,活到九十九不驼"的民谣 。天麻炖老母鸡是开州的传统滋补品,具有平肝息风、祛风止痛的功效 。此外,开州还有"杜仲皮,丝连丝,孝子用了病远离"的民谣,反映了杜仲在民间的药用价值和文化意义 。
近年来,开州充分发挥"中国道地药材美食之乡""中国厨师之乡"品牌优势,以"金厨带精品、精品带产业、产业带就业、就业带增收"的"开州金厨带精品"行动为抓手,推动药膳从传统饮食向现代产业升级 。
传统药方:开州民间流传着许多使用当地药材的传统药方,这些药方在长期的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和传承。例如,治疗腰痛的杜仲炖目鱼:"第一步,炒杜仲。杜仲这味药可不简单,古人称它为'树上黄金',能补肝肾、强筋骨,但是杜仲生吃会闹肚子。所以先把杜仲用盐水炒制,才能'激活'它的药效!第二步,炖目鱼。目鱼切片和鱼骨一起炖,汤色清亮。别看它长得像扁担,其实是海中人参,它性平滋阴补气血,尤其适合现代人熬夜伤肝、久坐伤肾的亚健康状态。第三步,撒枸杞。最后撒点枸杞,补血又提鲜。"
还有治疗肾虚腰痛的青娥丸,由杜仲、胡桃仁、补骨脂、大蒜组成;治疗胎动不安的杜仲丸,由杜仲、续断、大枣组成;治疗风湿痹痛的独活寄生汤,由杜仲、桑寄生、独活、当归、白芍、干地黄、黄芪、细辛、茯苓、防风、秦艽、人参、肉桂心、川芎、甘草组成 。
这些传统医药应用,不仅体现了开州人民的智慧和经验,也为现代医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启示。
6.2 现代医药研究与应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开州药材的医药价值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和更广泛的应用。现代医药研究揭示了开州药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为其在现代医疗保健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化学成分研究: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开州药材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例如,开州木香含有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等成分,具有行气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 。经万州食品药品检验所检测,泉秀所产的木香,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含量分别达到了8.6%和22.6%,远高于1.8%和12.6%的行业标准 。
开州黄连含有黄连素等生物碱,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杜仲含有杜仲胶、杜仲苷等成分,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功效;厚朴含有厚朴酚、和厚朴酚等成分,具有行气化湿、温中止痛、降逆平喘的功效 。
药理作用研究: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开州药材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抗菌消炎、抗肿瘤、降血压、降血脂、抗氧化、增强免疫力等。例如,杜仲具有降压、镇静、镇痛、增强免疫、抗炎、抗应激、利尿、延缓衰老等作用 。
实验表明,杜仲达到断丝要求,须在武火条件下炒成炭状,在大生产中损耗很大。实验样品小量制备其收得率烘杜仲>炒杜仲>砂炒杜仲;其对应的煎出率顺序与之相同。杜仲受热程度越大,越不利于总成分的溶出,三种制品达到断丝要求时其煎出率并不比生品高,炒杜仲和砂烫杜仲还较生品低。但杜仲某些生物活性,如对动物离体子宫的抑制作用,小白鼠翻正实验以及对人体血压的影响来看,其作用强度均优于生品 。
临床应用研究:开州药材在现代临床应用中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开州木香被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黄连被用于治疗胃肠炎、口腔溃疡等炎症性疾病;杜仲被用于治疗高血压、腰膝酸痛等病症;天麻被用于治疗头痛眩晕、肢体麻木等神经系统疾病 。
开州还积极推动药材在现代医疗保健领域的应用创新。依托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开展"金厨"专项培训,培养精通中医药理论、烹饪技艺的专业人才,目前已举办培训班5期,培训厨师、营养师等超300人次 。指导45家餐饮企业、食品加工企业开发即食药膳、预制菜品,携手电商平台、商超拓展销售渠道,线上线下融合 。
新产品开发:基于开州药材的医药价值,当地企业开发了多种新产品,涵盖药品、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例如,在沭源中医药科技(重庆)有限公司等企业带动下,木香实现全株利用,根、茎、叶"变"出线香、米粉、浴包、香薰等10余种产品,涵盖食品、保健品领域 。
开州区中医院与融康堂药业联合研发的药膳调料包和6款养生茶饮已全面启动生产并成功面世销售 。这些新产品的开发,不仅拓展了开州药材的应用领域,也提高了其经济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6.3 药材文化传承与保护
开州药材文化是当地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宝贵文化遗产,包括种植技艺、加工技术、贸易习俗、医药知识、民间传说等多个方面。保护和传承开州药材文化,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民俗文化:开州药材文化融入了当地的民俗活动和传统习俗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例如,"开药山"仪式,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药农祭拜"药王菩萨"(孙思邈),在药田插黄幡、诵祈福词,祈求药材丰产 。仪式后,由经验丰富的药农带头"破土",象征新一年种植开始 。
药农历三月三祭"药王洞"(供奉孙思邈),采药前诵《进山咒》:"入山不言秽,见青不折苗" 。开州药农采黄连前,会先祭拜"药姑"(仙女化身),祈求平安 。
民间传说:开州流传着许多关于药材的民间传说,这些传说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内涵,也反映了人们对药材的认知和情感。例如,《黄连的由来——药农与仙女的眼泪》:"古时雪宝山脚下住着一位老药农,独子患热毒重症,无药可医。药农日夜跪求山神,感动了一位下凡的仙女。仙女告诉他:'此病需极苦之药,但人间未有。'于是仙女割破手指,滴血于地,血滴入土化作一株小草,叶似鸡爪,根苦无比。药农挖根煎药,儿子服后痊愈。此后,这种草被称作'黄连',因是仙女'连心'所化,味苦如泪,却能'泻心火'。"
《杜仲树的传说:孝子与树皮止血》:"从前,开州有个孝子,母亲腰腿疼痛难忍。一日他梦见白发老人说:'山中树皮可治。'次日入山,见一树干裂开,露出白色丝状物,撕下树皮时,他的手被划伤流血,但树皮贴伤口竟瞬间止血。他将树皮带回家煮水给母亲喝,母亲病愈。此树后被命名为'杜仲'('杜'意为阻断,'仲'指病痛),因其'断皮丝连',能补肝肾、强筋骨。"
歌谣谚语:开州还有许多关于药材的歌谣和谚语,这些歌谣和谚语简洁生动,易于记忆,是传承药材知识和文化的重要载体。例如,"三月开秧门,四月种药忙,郎扛锄头上山梁,妹背竹篓收黄姜。"(开县山歌《采药调》)
黄连歌谣:"三月搭棚四月栽,七年才能挖出来" 。"雪宝山高接天,药棚子搭在云里边。"(形容采药人深山结棚,艰苦劳作) 。"开州三样苦,黄连、木炭、老白干。"(黄连之苦与当地生活艰辛并提) 。"厚朴皮,黄连心,挖药人的命如针。"(反映采药人的艰难生计) 。"杜仲茶,天天喝,活到九十九不驼。"
"七阴三阳黄连地,背风向阳种天麻。"(指黄连喜阴湿,天麻需适度光照) 。"生地种三年,肥土变药田。"(指地黄等药材对土壤肥力消耗大,需轮作) 。"开县杜仲厚,剥皮不伤骨。"(赞开县杜仲皮质优) 。"家有五亩黄,不愁灾年荒。"("黄"指黄柏,经济价值高) 。"黄连栽子储藏在阴坡黄泥洞,覆以青蒿防霉"(采收和储藏黄连技巧) 。"药农以三月三为药王诞,祭孙思邈,焚香入山,谓'开山门'。"
文化遗产保护:为了保护和传承开州药材文化,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收集整理药材种植、加工、贸易等方面的传统知识和技艺,建立档案和数据库;保护与药材文化相关的历史遗迹和传统建筑,如药市遗址、药帮会馆等;支持药农和民间艺人传承和展示传统药材文化;开展药材文化的研究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药材文化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
开州还积极推动药材文化的活态传承,将药材文化融入旅游、教育、餐饮等领域,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例如,开发药材文化旅游线路,让游客体验采药、制药等传统活动;在学校开展药材文化教育,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举办药材文化节、药膳美食节等活动,展示和推广开州药材文化 。
通过这些措施,开州药材文化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传承,成为当地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七、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本文通过对重庆开州(原开县)药材历史的系统梳理,揭示了开州药材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脉络,总结了其在种植历史、加工技术、贸易网络、医药应用等方面的主要成就和特点。
种植历史的悠久性与连续性:开州药材种植历史可追溯至唐代,经历了从野生采集到人工栽培、从零散种植到规模化生产的发展过程。汉唐至宋元为肇始期,明清为兴盛期,民国至20世纪末为转型期,21世纪至今为现代化期。这一历史进程体现了开州药材产业的悠久性和连续性,也反映了当地人民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能力的不断提高 。
加工技术的传统性与创新性:开州药材加工技术既有悠久的传统,又有不断的创新。传统加工技术如黄连的"搭棚遮阴"法、木香的柴火烘烤、杜仲的"发汗"处理等,凝聚了开州药农的智慧和经验;现代加工技术如GAP标准化种植、机械化烘干、药材精深加工等,体现了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传统与创新的结合,是开州药材品质和价值提升的重要保障 。
贸易网络的广泛性与开放性:开州药材贸易网络经历了从区域性到全国性、从国内到国际的发展过程。古代通过秦巴古道和长江水道,开州药材销往全国各地;近现代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市场机制的完善,贸易网络进一步扩大,形成了多元化的现代贸易体系。特别是近年来,开州药材的出口贸易不断拓展,体现了其市场的开放性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
医药应用的多样性与科学性:开州药材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医药领域都有广泛应用。传统医药应用包括药用历史、药用功效、药膳文化、传统药方等,体现了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现代医药研究揭示了开州药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为其在现代医疗保健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使开州药材的医药价值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 。
文化传承的丰富性与独特性:开州药材文化内涵丰富,包括民俗文化、民间传说、歌谣谚语等多个方面,体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这些文化元素不仅是开州药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地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通过保护和传承药材文化,开州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 。
总之,开州药材历史的研究表明,开州药材产业的发展是自然禀赋、人文智慧、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开州药材产业的成功经验,对于推动我国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7.2 发展建议
基于开州药材产业的历史经验和现状分析,结合当前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开州拥有丰富的药材种质资源,应加强对这些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建立健全药材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和评价优良种质;开展道地药材种质资源评价,选育3-5个中药材新品种或新品系,重点打造木香、北岸连、延胡索、桔梗、崖柏和厚朴等6个道地有机优势药材品种,实施提纯复壮、组培快繁,打造西南地区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建成100亩以上繁育基地10个,培育"渝十味"道地药材品种6个、西南地区重点品种3个、全国优势品种1个 。
推进标准化生产与质量控制:标准化是提升药材品质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应进一步完善药材种植、加工、质量检测等标准体系,推广GAP、GMP等先进管理规范;加强质量检测和认证工作,建立健全质量追溯系统,确保药材质量安全;加大对药农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 。
深化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科技创新是推动药材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应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展药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加大对加工技术和设备的研发投入,提高加工效率和产品质量;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开发更多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 。
强化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品牌是药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进一步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开县木香"、"开州北岸连"等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强品牌营销和推广,举办各类药材文化节、交易会等活动;拓展国内外市场,特别是高端市场和国际市场,提高开州药材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 。
促进产业融合与多元化发展:产业融合是推动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应推动药材种植、加工、贸易、医药、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种、加、销、产、学、研、养、旅"一体化的产业集群;发展药膳、保健品、化妆品等多元化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加强中药材产业与乡村振兴的结合,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
加强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应加强对药材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护,传承和弘扬传统种植技艺、加工技术、贸易习俗等文化元素;加强与高校和职业院校的合作,培养中药材种植、加工、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开州药材产业 。
7.3 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和中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开州药材产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开州药材产业的未来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随着种植技术的提高和市场需求的增加,开州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将继续增长。预计到2029年,全区道地中药材全产业链产值将突破200亿元。在品种培育上,聚焦"4+4+N"特色优势品种,以木香、黄连等4大道地药材为主导,杜仲、黄柏等4种木本药材为重点,淫羊藿、川党参等区域特色药材为补充 。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开州药材产业将从传统的种植和初加工向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方向发展。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开州药材产业将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实现从"药材大区"向"产业强区"的跨越 。
品牌价值显著提升:随着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的深入开展,开州药材的品牌价值将进一步提升。"开县木香"、"开州北岸连"等品牌将成为全国知名的中药材品牌,开州也将成为全国重要的中药材生产和贸易基地。
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科技创新将成为开州药材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通过产学研合作,开州将在药材育种、种植技术、加工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取得更多创新成果,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
绿色发展成为主流: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绿色发展将成为开州药材产业的主流模式。开州将推广生态种植、绿色加工等技术,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 。
文化价值充分彰显:开州药材文化将得到更深入的挖掘、保护和传承,成为开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药材文化将与旅游、教育、餐饮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 。
总之,开州药材产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开州将继续发扬传统优势,加强科技创新,深化产业融合,推动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开州经济社会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本文搜集整理:开州政协教科文卫委刘登平)
发布于:重庆市可靠配资网,756金融网,我要配资网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