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东周的历史,很多人可能首先会想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这些著名的历史人物与事件。几乎每个上过历史课的人都了解:东周的历史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是各个诸侯国争霸的时代,而战国时期则是列国兼并的阶段,最终秦国在这一过程中统一了天下。然而,关于这几百年间周王室的历史,许多人却知之甚少。大多数人知道的是,周平王将周朝的首都从西安迁至洛阳,从而开始了东周的历史。此后,周王室沉寂了几百年,直到最终被秦国消灭。
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不禁会产生一个疑问:作为当时的天下共主,周王室在进入东周时期后存在了整整五百年,为何未能培养出一位明君,从而扭转乾坤,实现复兴呢?这五百年间,周王室究竟在做些什么?
展开剩余85%实际上,周王室五百年没有翻盘的原因,并非因为后代天子不努力,而是因为当时的体制与局势使得周王室无法复兴。正是这种制度与局面,导致历代周天子越是努力,反而越快走向败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西周灭亡的历史说起。
西周末期,由于周王室衰弱,许多诸侯国开始寻求独立,那些距离周王室较远的诸侯国加强了自己的国力。而与周王室较为接近的诸侯国则纷纷通过各种手段,借机在周王室内谋取权力。除了诸侯国与周王室之间的矛盾,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加剧。所有这些矛盾在西周末期积聚成了巨大的压力,犹如一座随时可能爆发的火药库。
西周末期的一件废太子事件,最终引发了这一切矛盾的爆发。简而言之,周幽王因不满自己的王后,将她废除,并且也废除了她所生的太子姬宜臼。不同于历史上其他被废的王后,周幽王的王后在被废后并没有遭遇凄惨的命运,而是返回了娘家。此举引起了王后父亲的不满,而王后父亲恰好是当时强大的申国国君。申国国君怒而联手犬戎,发动袭击,最终破坏了西周的首都镐京,周幽王在战斗中丧命,镐京也随之毁灭。
镐京的毁灭之后,诸侯国逐渐赶走犬戎,然而,接下来却面临一个难题:谁来继承周王位?根据继承顺序,周幽王的长子姬宜臼应当继位,但由于他母亲的废后事件以及王朝内部的动荡,很多人对他能否继位产生了疑虑。此时,周幽王的弟弟姬余臣也被推举为继位人选,尽管他的支持者相对较少,最终在虢国的帮助下,姬余臣得以登基,成为周携王。
因此,周王室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局面:两位天子同时存在,并且各自声称自己才是正统。对此,许多诸侯国并不关心谁是真正的天下共主,他们的目标是最大化自身的利益。在这样的局面下,周平王和周携王这对叔侄并存,周王室的权威已经岌岌可危。
周平王在此时作出了一个关键决定:将周朝的首都从西安迁至洛阳。这个决定不仅是为了避开周携王和敌对势力的威胁,也是为了避免西边的局势进一步恶化。周平王的这一迁都举措,标志着东周的开始。洛阳的迁入令周王室暂时安稳下来,周平王依靠周围的诸侯支持,成功稳住了自己的统治。
然而,虽然周平王暂时稳定了政权,他很快意识到,周朝的疆土已经缩小到只有以洛阳为中心的六百里左右的土地。仅凭这些土地,周王室的力量远不足以与强大的诸侯国抗衡,尤其是在周携王依然存在的情况下。为此,周平王决定采取隐忍策略,先解决内部的纷争,再寻求外部的支持。
在接下来的二十年中,周平王一直在努力巩固自己的地位,通过拉拢和交涉其他诸侯国来获得支持。尽管如此,周平王并没有能快速恢复周王室的强盛,反而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在此期间,晋国趁机扩张,周王室与晋国的关系逐渐深刻,晋文侯甚至帮助周平王击败了周携王,进一步巩固了周平王的统治。
但即便如此,周平王发现,尽管晋国、秦国等大国的帮助能确保周王室的存在,但它们却不再关心周王室的复兴。这使得周王室进一步陷入了一个无法摆脱的困境。
周平王继续忍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周王室的力量越来越弱。尽管周王室有时通过与其他诸侯合作,做出一些外交举措,但面对周围强大的敌人,周王室已经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恢复昔日的荣耀。
周平王的后继者周桓王在位期间,尽管尝试通过武力来打击敌人,但最终还是在与郑国的战斗中失败。此后,周王室在对外战争中接连失利,导致自身的衰败,内乱也不断爆发,周王室的统治岌岌可危。
到了周赧王时期,周王室几乎完全丧失了它的权力。尽管周赧王试图恢复周王室的威信,但他面临的政治环境已经彻底改变,周王室的“天下共主”地位早已不复存在。在他去世后,周王室最终彻底灭亡,结束了长达五百年的历史。
总结来看,东周时期,周王室虽经历了许多努力,但在那个权力分散的时代,周王室的努力往往适得其反,未能复兴。周王室的衰落,最终与周围各大强国的崛起和相互间的争霸密切相关。
发布于:天津市可靠配资网,756金融网,我要配资网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